一种全新的、“非诚勿扰”式的农民技能培训模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宿豫农民的青睐。这个时候,笔者不禁想起了“南风法则”。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吹掉。北风一上来就是冷风凛冽、寒冷刺骨,结果是行人们把大衣裹得更紧了,而南风则徐徐吹动,行人们觉得暖意融融,纷纷解开纽扣脱掉大衣,南风最终获得了胜利。寓言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合适胜于强制。 强制必将造成反感。长期以来,由于农民技能培训多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导致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培训质量不高,农民对技能培训越来越丧失信心。家住宿迁市宿豫区顺河镇的农民王大强一提到参加技能培训就头疼。笔者向他详细的了解了其中的原因。前几年,他被迫参加了一期自己不喜欢的电焊技能培训班,虽然他也取得了技能等级证书,可结业后再也没碰过电焊机,对于他来说“证书”就是废纸。 “我越来越喜欢这样的技能培训方式了,现在我的培训我做主,不但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还能机动安排参加培训的时间,并且每个学员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参培方案”。昨天上午,在宿迁市宿豫区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参加车工技能培训的农民江涛兴奋的告诉笔者。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走出一条新路子?宿迁市宿豫区经过探索认为,要根据农民的生活特点,推出合适农民的技能培训方式,调动学教双方的积极性,提高培训的实效性,让农民自主选择专业和时间,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为此,该区专门成立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组,将全区范围内的劳动力基本底数、技能水平、培训需求、学历层次、创业意向、联系方式等登记造册,录入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真正做到“人人有表、村村有账、乡乡有库”。目前,全区数据库已录入农村劳动力近30万人,输入率达99%以上。 在建成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的基础上,该区又完成了外出务工资源信息库、企业空岗信息库、培训资源信息库和“宿豫区劳动保障网”的建设,形成了以“四库一网”为支撑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信息网络体系。要了解培训用工的信息,农民只需鼠标轻轻一点,便明白无误。 培训的目的是就业。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实现转移就业,该区立足实际,着眼未来,通过发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券的形式,深入开展各类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开展就业观念、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教育,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去年以来,全区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8万人,合格人员全部实现转移就业。 在培训专业设置上,该区专门制作培训意向征求表,进村入户进行调查,根据农民的培训意愿和就业需求,合理设置相应的培训专业,开设了电工、电焊、车工、缝纫、面点等10多个专业,让农民自主选择。王丽、叶敬文是顺河镇文昌村农民,在宿豫区某企业上班,一直想学习点计算机技术,可就是工作起来很忙,没有固定的时间参加培训班。当听说宿豫区劳动就业培训中心有随到随学的培训班后,她们立刻报名参加了计算机训班学习,不管她们什么时候有空,都可以随时参加培训班。2个多月后她们顺利结业了,由于有个技能等级证书,工资还多拿了几百块。 在培训方式上,也是因专业、因学员而异,采取常班与短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统一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农忙放假与农闲培训相结合。特别是实训环节,由学员自定时间,以“插班”的方式进行滚动实训,随到随学,学会为止;在培训地点上,以固定培训班为依托,开设培训“大篷车”,定期把技能送到农民家门口,多方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灵活多样,实惠中用的培训内容和形式,改变了过去那种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的培训模式,受到了农民的热切欢迎,参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仰化镇宝祥村12组农民周胜余说,他早就想学门手艺,再谋个职业,过去想参加培训,苦于家中大忙走不开,现在好了,只要有空,随时可以参加技能培训了。 每年春节期间,该区都要举办大规模农民就业招聘会,让农民与培训部门、用工单位面对面“约会”、“相亲”。平时,还利用各种形式宣传推介培训、用工的信息。今年以来,全区村组仅“就业喇叭”就播放用工培训信息2000余条,成功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多人。同时,该区还推出了包培训、包就业的保姆式跟踪服务和奖励政策,农村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的,可获得200-600元的补贴。区里成立了全市首家农民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对有创业能力和愿望的农民,开展多形式、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帮助掌握创业技能,了解工商、税务、信贷等相关优惠扶持政策。 宿豫区顺河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所长吴清告诉记者,现在她再也没有拉农民去参加技能培训班的任务了。以前呀,她每个月都要到村里四处拉人参加区里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班。可是强扭的瓜不甜,加上培训专业设置不合理,有的农民不喜欢,这样一来,农民是今天培训明天走,技能培训搞的就像“拉郎配”一样。 宿迁市宿豫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高华华认为,一直以来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多数是“一锅煮”和灌输式的,农村劳动力自己缺乏选择权,提不起精神,少数农村劳动力就找寻理由,推三拉四,不想参加学习。现在推行培训就业“南风法则”后,把自主权交给农民自己,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挑选培训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事实证明“温暖胜于严寒,合适胜于强制”。 (王彪) |
来源:新华报业网 转自:国家职业资格工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