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它

我国人才队伍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支撑

   

     我国人才队伍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支撑

    当前,成千上万的社会工作者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减灾救灾、扶危帮困、社区建设、社区矫治、医患关系调整、特殊人群服务等领域广泛开展“助人自助”的专业服务,在社会建设与管理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2003年全国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社会工作人才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医师”和社会建设“工程师”的形象,在短短7年里逐步树立并日益深入人心。

  人才强国战略

  点亮社会工作人才建设“星星之火”

  社会工作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是一个成熟的专业和职业。但在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前仅有零星实践,1988年北京大学设置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个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开始发展。由于缺少社会认知、发展环境和使用平台,自1988年至2003年的15年间,8万余名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基本流失。

  变化始于2003年。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后,根据人才强国战略要求,民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通知,引导各地开展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认证调查和试点。随后,上海、包头等地率先开展了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上海市民政局成立了职业社会工作处、建立了全国第一家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乐群社会工作服务社,北京第一社会福利院等单位引入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天津产生了首位具有专业社会工作教育背景的社区居委会主任……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逐步进入公众视野。

  2006年,社会工作迎来了又一个春天。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紧接着,原人事部、民政部出台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为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营造了良好氛围,社会工作服务需求得以激发并迅速释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未来10年,我国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数百万之多,这么大的需求量,给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绝佳的发展壮大平台。”在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沈荣华研究员看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黄金期”。

  不断完善政策

  社会工作人才建设制度体系初建

  经验需要上升为制度才能发挥长效作用。2003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夯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

  2007年,由中组部牵头,原人事部、教育部、民政部、原劳动保障部等14部门参加,共同开展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提出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对发展医务社会工作做出了明确要求;

  2009年以来,民政部先后印发了《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办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登记办法》以及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等文件,推动解决社会工作者登记管理、继续教育、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等问题;

  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出台的《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职业化建设“十一五”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对人口计生领域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部署;

  中央综治委出台的《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意见》,要求发挥社会工作者在安置帮教中的作用;

  中国残联等15个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推动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

  各地也纷纷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新路径。

  上海浦东新区率先出台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和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深圳在借鉴上海、香港经验基础上,2007年出台了由《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和7个配套政策构成的“1+7”文件,解决了深圳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岗位设置、薪酬待遇、财政保障、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社工义工联动等方面的问题;北京、东莞、厦门湖里等地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综合性文件与配套政策。

  “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一系列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中可以看出,一个自上至下、纵横贯连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体系框架,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潘晨光表示。

  培养评价使用

  社会工作人才在服务民生中彰显价值

  人才培养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2007年以来,中组部委托民政部举办6期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社会工作专题培训班,培训市、县级领导干部240多人。民政部则大规模、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广范围地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培训,5年来共培训12万人次。同时,国家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目前,全国已有24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每年毕业学生1万多人。2009年,国务院学位工作委员会设置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MSW),并在北京大学等33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

  评用结合才能保证人才队伍建设良性发展。自 2008年首办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以来,全国已有22万多人报名参考,3.5万多人取得职业水平证书。近两年来,全国民政事业单位和城乡社区已开发设置4.5万多个专职社会工作岗位;全国培育发展了300多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作用的舞台更加宽广。

  社会工作的价值在于助人。人们不会忘记,当汶川大地震发生后,1000多名专业社会工作者同医生、心理工作者一道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协调物质资源、抚慰心理情绪、重建社会关系、发展生计项目、开展社区重建,成为灾区群众的“知心人”,发挥了社会工作构建社会和谐的专业功能。

  上海浦东新区在 18个街镇建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立10个医务社会工作站、38个学校社会工作站,针对青少年、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开展了数10个服务项目;浙江宁波市海曙区推广“就业项目经理人制度”,针对失业人员开展“一对一”服务;江西万载县驻村社会工作者通过帮助返乡农民工开展有针对性培训、成立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随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我国社会工作服务范围从城市扩展到农村;服务领域从贫困救助、扶老助残等传统领域延伸至禁毒戒毒、社区矫治等新领域;服务对象也从传统的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延伸至流动人口、受灾群众和有特殊需要的妇女等群体。

  新的时代承载新的希望。合着人才强国战略的节拍,乘着实施《人才规划纲要》的东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必将在未来不断书写新的篇章!

来源:人民日报